梅河口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一眼千年!领略从汉唐到明清的梅城变迁!

时间:2019-07-11 09:03:15 来源:fish

分享到:

             梅河口

古代历史

全纪录



梅河口市原称海龙县,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始置。

根据史籍和考古资料,本地域历史渊远流长。早在5万年前,华北人类迁徙的足迹已到达这里,邻近的辉南县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的考古调查,在市境西南和中部、北部沿河地带,先后发现了二十余处原始社会时期居住址、墓地,并采集到先人们的大量遗物。遗物较为丰富的南大桥东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细石器,其中包括黑曜石压剥的尖状器、刮削器、石页、石核等。靳家沟、吉乐、 吉祥、 同意等遗址,都出土了各种斧、刀、镰等石器及石臼、陶纺轮 等生产工具,遗址中大量的罐、碗,盘、 豆等日用陶器残片,以及残存的 灰坑痕迹,表明当时的人们已进入定居或半定居阶段,从事着农业、渔猎 和简单的手工业生产活动。根据邻近地区同类文化研究成果分析,这些遗址约当新石器时代至西周前后,较晚的可能进入汉代。



01

汉代

图为 庆云摩崖石刻全景(小杨乡)

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平定了卫氏朝鲜,在东北及朝鲜半岛 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梅河口属玄菟郡。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吉乐、东花园等地发现的汉陶、铁钁、弩箭等战国至汉代遗物,成为汉之势力达到此地的有力佐证。

汉建昭二年(前37年),东北土著貊族系建立了高句丽国。起初高句 丽受制于玄菟,汉王朝通过玄菟辖控高句丽,朝贡、赐使者往来不断。后来,高句丽强盛起来,每常攻略玄菟,大约在东汉时侯,其势力已达抚顺一带,梅河口市为其北境。直到公元七世纪唐灭其国,这里一直为高句丽所统辖。 


02

唐代

图为  庆云摩崖石刻女真字碑拓片

公元七世纪中叶,唐在征服了突厥、契丹之后,开始对高句丽用兵。唐总章元年(668年),攻拔平壤,结束了高句丽长达705年的统治,置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唐初,今梅河口市属安东都护府所辖。

唐圣历元年(698年),粟末琳羁人大祚荣乘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李尽忠起兵反唐之机,率其部族东遁,走保东牟山,建立“震国”。唐开元元年(713年)得到唐王朝正式承认和册封,改国号为“渤海”,辖有北跨黑龙江,南抵朝鲜半岛,西起松辽平原,东滨日本海的广袤地域,设五京十五府,臣附于唐朝。是时,海龙为渤海长岭府辖境。

十世纪初,中原正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频繁更替的时期,而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契丹族强大起来。



03

辽、金时期

图为 海龙城总管衙门门碑碑阴(残部)

后唐天成元年亦即辽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大军攻破渤海西部重镇一扶余府(今农安),继以万余骑进围渤海上京(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迫末王大湮讚出降,遂尽占渤海之地。

为加强对渤海遗族的统治,辽“乃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迁至辽南这部分鞯鞲人史”称曷苏馆(意即熟)女真”,留在原地的谓之“生女真”,而“自咸州(今开原)东北入宫口,至涑沫江(今松花江),中间所居者,谓之回霸。回霸者,非熟女真,亦非生女真也。.”据考证,回霸或写作回跋,亦即明、清时的“辉发”,地在今辉发河流域,海龙至永吉一线。

对于回跋女真,辽采用部族制统治之, 在此地置回跋大王府以辖,府治大约在小城子古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辽、金时期遗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回跋女真的遗存。

十二世纪初,居住在阿什河的女真完颜部在其酋完颜阿骨打率领下,建立“大金”国。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金军攻克辽东北军事重镇黄龙府(今农安),随即分兵二路,一路向北经春、泰州进攻辽上京临潢(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一路向南进攻辽东京辽阳府。为牵制金南下兵力,辽以六万军来攻照散城(今梅河口市山城镇一带),金将阿徒罕星夜驰援,夜渡益褪水大破辽军,乘胜进占辽阳。作为此战役的局部战斗,曾有金人所保存在山城镇南今小杨乡庆云北山一块巨石镌刻“大金太祖大破辽军于节山息马立石”的摩崖碑。

金灭辽以后,梅河口一带仍为女真诸部散居,属咸平路(今开原)遥领。梅河口市金代遗址、城址、慕葬等发现较多,大致反映出这里人烟稠密,村寨相望的景象。这里出土的金代“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和“行军副提控印”,为我们研究梅河口市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04

元代

图为 海龙城总管衙门门碑碑阳(残部)

金末,这里曾一度为蒲鲜万奴“东夏国”势力范围。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蒙古灭掉割据一方的东夏国后,东北全境归入元的版图。元代在东北设置七路一府,辽阳行省统治东北全境。今吉林省南部为咸平府辖境,成平府治所为今开原,元初隶开元路,后割出为散府,隶辽东宣慰司。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海龙县在元时,恰为咸平府之南境。元制,路置总管府,设达鲁花赤和总管各一员,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司法等,兵事由都镇抚司执掌,下辖万户府若干,万户府下又辖有若干千户所。屠寄《蒙兀儿史记》中,以“瓦法”、“斡盘”均与“辉发”音近,谓元代斡盘千户所“在今奉天海龙府辉发河上地”。《中国历史地图集》亦以辉发城“地当水陆交通咽喉”,定辉发城为斡盘(瓦法)千户所所在地,可备一说。终元一朝,梅河口一带主要居民仍是女真人, 文化面貌上没有较大改变,这里出土的模印纹龙泉窑青瓷大碗以及八思巴文铜押是较为典型的元代遗物。


05

明代

图为 龙泉釉青瓷盘(海龙故城出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统治之后,很快占领了辽宁省大部地方,洪武十年(1377年),在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分二州二十五卫,把西起锦州、山海关、东到鸭绿江边,北至开原一带的广大范围置于统治之下。1387年,派冯胜、兰玉统大军剿灭了盘踞在吉林省的纳哈出,脱古思帖木儿,于永乐元年(1403年),又派邢枢等招服了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诸部,东北全境统一。

明对蒙古、 女真的统治,仍然采取羁縻政策。将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设置卫所管辖.。海龙时属奴儿干都司海西女真渚冬河卫地。渚冬河卫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月,以长家为指挥同知。《满州源流考》谓渚冬河卫为“珠墩河卫”之讹,“河在吉林城西南五百里. 源出果尔敏珠敦,入雅吉善河”。雅吉善河,《嘉庆一统志》谓即今辉发 河上游之柳河,“合图们(今一统河)、三屯(今三统河)即为辉发河”。另据《明实录、武字实录》中,渚冬河卫曾因私借印信给察刺秃山卫头目而受明廷申斥一事,推测两卫相距不远。《盛京通志》、 《满州源流考》等均以察卫在英额门外察尔图山,则当时海龙大部属渚冬河卫,而其南一部或为察刺秃卫所辖。

明代末年,经过长期的相互兼并,海西女真形成了哈达、叶赫、辉发、乌拉四个部落集团,统称扈伦四部。海龙属辉发部地(中心在今辉南县东辉发城)


06

清代

图为 镂空铜匕首鞘(小杨乡方家街古城出土)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辉发参加了由叶赫发起的九部联军,往攻苏子河上游一带建州女真部的努尔哈赤,大败而归。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九月,努尔哈赤率军亲攻辉发部,杀酋长拜音达里父子,灭其国,海龙归属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已相继攻灭了哈达、辉发、乌拉和长白山诸部,势力大振,遂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老城)即大汗位,建立“后金”及至明天启七年即清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在沈阳即大汗位时,女真各部已全部统一,蒙古诸部也率相归附,遂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为满族,并编置八旗,开始向关内进攻。

自努尔哈赤先后剿灭扈伦四部后,为巩固后方, 不影响前方战事,即尽夺其地域并封禁,设置围场协领管理。清朝定鼎中原后,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颁发上谕,将包括海龙在内的广大区域,封禁为皇家围场。康熙二十年(1681年),更下令修筑东起威远堡(今开原市东),西至法特哈(今舒兰县法特镇),全长近350公里的“柳条边”与清初修筑的从凤凰城至山海关的“老边”连接起来, 把今吉林省南部、辽宁东部,直至长白、图们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全部封禁起来,作为皇室的参山、猎场。

当时,海龙、东丰,西丰一带称为“鲜围场”,盘查设防极严。如此一片土地就这样荒芜了近200年。此后,山东、河北、辽宁一带的农民为生活所迫,也偶为冒险偷入的,多被擒杀。至光绪三年(1877年),盛京将军曾祺以“群围场地多被流民私艮”为中秦请皇帝开禁。光绪四年(1878牛)派马有利米海龙设荒务局,寸放鲜围场荒地。光绪五年(1879年)于海龙城设置围场总管衙门,置总管1人,辖左领2人,左翼协领驻朝阳镇,石翼协领驻山城镇。同年,由盛京将军歧元泰请,添设海龙通判。

光绪六年七月四日(1880年8月19日)批准划山城镇子等20围设海龙抚民厅。置抚民通判,通判衙门与围场总管衙门同城(海龙之辽、金故城),首任通判杨文圃。海龙厅下设36社,辖120村,梅河口为海义社,是仅有10余户的小渔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海龙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他们焚烧教堂、查抄教会。义和团失败后,刘永和 王和达等人率领着抗俄忠义军继续活动。1905年日俄战争后,抗俄忠义军被镇压。光绪二十八年七月一日(1902年8月4日),海龙厅升为海龙府,添设东平(今东丰)、西丰、西安(今辽源)3县,并划柳河县为海龙府管辖。隶属盛京将军。


水调歌头 登家山感怀

作者:李延平

莲渚夜虹处,星拱五奎山。

鲜围故地,至今传说盛乡间。

遥想皇家秋狝,且看旌旗猎猎,圣祖马当先。

收获夕霞帐,驻跸福龙湾。

丹心壮,情如旧,倚栏杆。

浮生半百方晓,成败不由天。

携友操琴把酒,倾听风歌松韵,平仄结诗缘。放眼青冈外,碧水几回环?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