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坐落在梅河口市海龙镇的通化市农科院,注重在“一粒种子”上做文章,紧盯千亿斤“吉林粮仓”这个目标,开展科研攻坚,培育优良品种,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走进通化市农科院农业科研用地,大片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随风摇曳,农技专家们顶着烈日穿梭于田间地头,详细记录着作物在现阶段的表现差异,这些数据将成为优质粮食育种及栽培的坚实科学依据。
通化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姜立雁:“通化市农科院主要从事三大植物品种选育和病虫害植物保护。对吉林省东南部及相关生态区域提供品种保障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在水稻、玉米、大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据介绍,通化市农科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6个,获得国家和省市鉴(审)定科技成果61项、省市级科技奖和推广奖10项。其中水稻“通系943”获得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通育269”“通系945”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鉴定(粳稻)金奖、“通禾861”获得全国第七次优良食味(粳稻)一等奖。

通化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赵磊:“这些品种的主要特点呢,是粒子特别优,口感比较好,我们讲究一个优良食味儿,随着优良食物的发展呢,农民的种植习惯也进进正式了,进入到了从高产抗病向优质方面的一个发展。”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凌凤楼:“通化市农科院水稻育种一直走在吉林省前列,承载了全省的水稻的区域实验、生产实验,抗病鉴定实验,包括全省的联合体实验、国家联合体实验和国家区域实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承载的实验体量是也是最大的。”

玉米是吉林省的主要旱田品种,通化市农科院承担了全国玉米产业体系建设项目,鉴定和培育适宜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耐密抗逆高产玉米新品种。围绕密植丰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集成密植精播与群体调控技术、耕地保育与地力提升技术等5个方面,在区域内建立了 一套玉米密植丰产高效技术模式。

种子好,收益就有保障。目前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及大豆种质资源整合与鉴定,大豆新种质资源创制,大豆品种多点鉴定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有3个省级已审定品种参加了今年北方春大豆国区试验及国家联合体试验。
一个个亮眼的成绩,是一代代农业科研人员励精图治、潜心钻研的情怀与担当。通化市农科院将继续保持科研立院的理念不变,积极顺应新时代新发展的新形势,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加快科研发展步伐,打一个农业科研的翻身仗,实现科研成果和转化的再振兴。
记者:张业昕 辛刚
初审:姜楠 战柏霖
复审:魏刚
终审: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