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高举MAGA旗帜,特朗普正在重塑美国文化!

时间:2025-04-23 09:49:55 来源:大河之声

分享到:


上任三个多月来,特朗普打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号,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密集推出激进政策,而文化领域也是其推动“美国革命”的重点之一。

最近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的“强力整顿”,就是特朗普“文化重塑运动”的具体表现之一。在特朗普的影响下,美国正在经历自“里根革命”以来最为剧烈的文化右转,强调开放包容多元的“觉醒文化”加速退潮,保守主义和右翼民粹主义则迎来强势崛起。

图片

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在家人的簇拥下宣誓就职。

针对两大重点人群:少数族裔和性少数群体。今年1月20日就职当天,特朗普便签署行政令,废除了美联邦政府的DEI(多元化、公平性、包容性)政策,指责该政策“逆向歧视白人”,导致“社会效率崩塌”,美国的“价值观战争”就此打响。聘用少数族裔不再是“政治正确”。过去几年,美国企业界是“觉醒文化”的主战场,DEI几乎成了大公司的标配,甚至在企业招聘时都要考虑种族比例。

在首个任期内,特朗普就强烈反对DEI政策,认为该政策适得其反,是对白人公民的歧视。

再度执政后,特朗普向美国各界发出了明确信号:要么按照要求结束DEI相关项目,要么面临民权调查。

用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的话来讲,特朗普一系列操作是为了让人们“根据能力而非肤色”来获得工作。

在特朗普的强力推动下,这波“去多元化”浪潮迅速渗透美国政府。

马斯克领导政府效率部推出的首个举措,便是裁撤了一个名为首席多元化官员执行委员会(CDOEC)的机构。

紧接着,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海军上将琳达·费根被解职,原因之一是她“过度关注部队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也纷纷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从科技巨头到传统制造业,再到金融行业,一大批公司接连撤回DEI承诺。

谷歌砍掉了多元化招聘目标,不再设定“女性、少数族裔占比”指标。

Meta、亚马逊、埃森哲等公司直接取消了DEI计划,明确不再优先考虑身份因素。

美国高校也未能幸免。

近日,哈佛大学收到了特朗普政府的最后通牒,要求其废除DEI项目,并削弱“更热衷社会运动而非学术”的教职人员权力。

今年4月,美国高校师生举行集会,抗议特朗普政府相关政策。

性少数群体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受多元文化影响,近年来美国的性别分类纷繁复杂,从传统的“男女”两种性别逐渐演变出“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者”“无性别者”等上百种性别。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性别定义行政令》,猛烈打击近年来美国社会“性别泛滥”的现象,明确规定联邦文件只能标注“男性”或“女性”两种性别。美国军队取消了跨性别士兵服役资格政策,直接冲击了奥巴马时期建立的“军事平权体系”。五角大楼数据显示,实施禁令后美国现役跨性别军人数量锐减83%。

2021年,美国跨性别者瑞秋莱文(左)晋升为卫生服务团四星上将,跨性别者萨姆沃林顿(右)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副部长。美国高校不再允许将“性别认同”作为准入标准,规定女性更衣室、宿舍必须按生物性别区分。美国文艺界开始限制性少数题材电影的市场份额,好莱坞、迪士尼、Netflix等娱乐巨头纷纷调整策略,开始增加“经典美式英雄电影”,重新推出更符合保守价值观的内容。美国体育界开始禁止跨性别运动员参加美国女子体育赛事,连带拒绝跨性别运动员签证申请,将性别认同整肃从体育领域延伸至国际交流范畴。

2022年3月,宾夕法尼亚大学跨性别“女”运动员利亚·托马斯(左)在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游泳锦标赛500米自由泳项目中夺魁。

重塑三大重点领域:文艺、语言、宗教。

特朗普上台后,极力推行保守主义价值观,试图通过整顿艺术机构、统一官方语言、强调基督教传统等措施,对美国文化开展全方位重塑。

文化艺术回归传统价值观。

自1971年成立以来,肯尼迪中心一直被视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全球文化领域的多元性和独立性。

今年2月7日,特朗普以“对艺术和文化黄金时代持不同愿景”为由,宣布解散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董事会多名成员,并亲自担任主席。

而被解雇的多名董事为民主党籍,继任者则大多为特朗普政治盟友。特朗普表示,他将清洗“觉醒文化”元素,引领肯尼迪中心“回归艺术的黄金时代”。

2023年,迪士尼力推的真人版《小美人鱼》选用黑头发、黑皮肤的哈莉·贝利(左)来饰演童话中红发白肤的小美人鱼,被批“过度政治正确”。不难看出,美国保守派已经对美国主流文化叙事展开了强力的政治干预。

此前,好莱坞的大片要想大卖,几乎都得带点左派色彩,如《黑豹》《神奇女侠》《逃出绝命镇》等。

但现在,带有保守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例如,讽刺进步主义的纪录片《我是种族主义者吗?》在票房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关于美国前总统里根的传记片《里根》也受到了美国南方和中西部观众的喜爱,票房远超预期。

美国的音乐排行榜上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乡村音乐正在全面回归,成为年轻人最爱听的音乐类型之一。

摩根·沃伦、扎克·布莱恩、卢克·科姆斯等歌手的专辑销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甚至超越了一些流行音乐大牌。

这些歌手的歌词大多强调家庭、爱国、奋斗,完全不同于主流流行音乐里常见的“觉醒”议题。

就连波斯特·马龙这样的嘻哈歌手,也开始向乡村音乐靠拢,足见这股风潮的影响力。

英语成为美国唯一官方语言。

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曾言:“自由的国度应如海绵,吸收一切文明的养分。”这也使得美国长期将语言多样性视为竞争优势。然而,在特朗普看来,国家所指定的语言才是统一和有凝聚力的社会的核心,一个“能用共同语言自由交流思想的公民群体”才能使美国更加强大。特朗普本人极为反对语言多样性,首个任期内就曾移除白宫官网西班牙语页面,重返白宫后又再度关闭了白宫网站西班牙语页面,至今仍未恢复。

目前,打开白宫网站西班牙文网页后,显示“找不到页面”字样。今年3月初,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废除多语言服务政策,将英语确立为联邦官方语言,以削弱多语言政策对多元文化的支持。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指定官方语言。同时,特朗普还废除了前总统克林顿签署的一项要求各机构为非英语使用者提供帮助的政策,并批评该政策是“分裂国家的工具”。长期以来,美国语言政策由各州主导,部分地区实行双语制。根据2023年美国人口普查局评估,美国约有4340万人在家使用西班牙语交流,占5岁及以上美国人口的13.7%。但随着特朗普推出“英语令”,这种现象将彻底改写,美国将迎来剧烈的“语言净化”。对此,美国国会亚太裔美国人核心小组尖锐指出,这是“允许联邦机构歧视移民毫不掩饰的尝试”。语言政策是身份认同的核心载体,通过将英语“法典化”,特朗普试图重新定义“谁是美国人”:只有接受英语霸权者,才配享有完整的公民权利。

基督教保守派传统强势复兴。

在宗教领域,特朗普是白人基督教保守派的典型代表,在他看来,宗教不仅仅是个人信仰,更是让美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

今年2月6日,特朗普在国家祈祷早餐会上深情表示:“让我们把上帝带回我们的生活。”

他回忆起去年宾州的未遂暗杀事件,说那一刻让他更加坚定对上帝的信仰,并强调宗教自由是“美国生活的基石”,呼吁以“绝对的忠诚”加以捍卫。

当天,特朗普还宣布成立白宫信仰办公室,“敞开大门”邀请宗教影响深入联邦政府中心,并任命其长期宗教顾问、颇具争议的牧师宝拉·怀特为首任主任。

这位被网友戏称为“跳大神专业户”的牧师,是特朗普的“御用灵性导师”,也是基督教繁荣神学派的代表人物,常以“上帝旨意”为特朗普的政治决策背书,甚至在2020年大选期间在白宫举行过驱魔仪式。

特朗普与宝拉·怀特(右)。

此外,特朗普还宣布成立“消除基督教偏见特别工作组”,委任司法部长邦迪亲自挂帅,运用国家司法手段,强制推动基督教价值观回归。

而副总统万斯也在“国际宗教自由峰会”上表态,美国不仅要在国内捍卫信仰自由,还要在全球推广。他还特别提到,特朗普“已下令联邦政府停止针对美国宗教信仰人士的武器化行为”。

此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连续在堕胎权、同性婚姻等案件中做出保守裁决,大法官巴雷特直言“宪法权利必须植根于建国者的宗教传统”。

不难看出,特朗普表面是“守护宗教自由”,实则是将个人信仰凌驾在了国家宪政之上。当“跳大神”的牧师成为白宫高官,当政策制定披上神秘主义的外衣,美国正滑向一场现代版的“政教合一”实验。

右翼民粹主义全面占领美国文化高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文化加速右倾与民粹主义的盛行密切相关,是美国逆全球化思潮、经济焦虑与保守主义共振的产物。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对美国文化发起全方位清洗,背后也交织着选票、党争等复杂算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演进,美国经济衰退、移民涌入和多元文化引发了中下层白人群体的强烈不满,右翼民粹主义在美国蓝领工人群体中大行其道。当福音派选民强力支持“恢复传统价值观”,当铁锈带的工人将失业归咎于“移民抢饭碗”,文化重塑便成了特朗普赢得MAGA群体支持的必然选择。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主张与右翼民粹主义诉求高度契合,他推出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业回流、驱逐非法移民等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回应MAGA群体的经济失落感与身份焦虑感。这些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迎合部分选民的诉求,但却牺牲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将不可避免地加剧不同种族、群体、党派之间的矛盾,让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愈演愈烈……

热门评论